首页 | 系部纵览 | 专业介绍 | 教学工作 | 党团建设 | 学生管理 | 校园文化 
 
文法系
当前位置: 首页>>导航1>>首页>>校园新闻>>正文
 
 
数字思政建设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2024-09-02 19:05   文法系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大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思路新办法。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构建数字化红色思政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借助数字化手段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价值属性与数字技术的工具属性融合发展,使数字变量变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增量,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还要看如何使用。在数字思政建设中,恰当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反之,将偏离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初衷和目标。把握住数字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处理好数字技术与数字思政建设结合的四种关系。

一、文化与技术关系:数字思政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随着数字经济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加深,数字技术将广泛渗透到红色旅游产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并成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动能,红色旅游也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渗透最广泛、创新迭代最快、综合效益最显著的应用领域。红色旅游的本质是一堂面向社会的大思政课,采用“寓教于游”“以文化人”的思路,以旅游这一人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向民众讲述革命历史、革命事迹,让民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推动红色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容易带来技术表现强、文化内涵弱的问题。要积极推动技术“归化”,让技术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红色旅游不断满足旅游者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实现提升政治素养、思想境界、人生修养目的。

二、主次关系:数字思政建设要坚持课堂的主导地位

数字思政建设中,思政课堂的地位与属性没有变,换言之,在主次关系中,课堂教学仍处于主导地位,而数字技术是辅助手段。数字技术是促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和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的工具,技术之于思政课改革的价值在于转换、拓展、丰富教育内容与方式,是服务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不论技术创新的形式如何,一切技术手段都要落在提升教学质量之上,不能为了跟风、攀比而盲目地在课堂上叠加数字技术。坚持课堂教学内容为王,不断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质量,才是数字思政建设的旨归。因此,数字技术参与建设“大思政课”也要服从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成纯技术层面的“炫技”或“整活儿”,无论思政课时空场域被拓宽至何处,都要时刻坚持好课堂主渠道在数字化思政课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尊重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夯实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保证整体课堂内容的协调。

三、表里关系:数字技术要深度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

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技术只是表象,其本质还是一种课堂革命,强调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政课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是为了形式上的教学表演,而是让技术真正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最根本的是要落到对课堂的重塑上,使思政课兼顾好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政策的效度。数字技术的运用深度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既要充分运用学习分析系统、自适应系统、AI助教等辅助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模式的变革,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师——生”二元结构转变为“师——机——生”多元结构;也要通过对学情、舆情的收集与整理,精准分析学生感兴趣的、仍旧困惑的知识点,科学合理创设教学场景、配置教育资源、变更教学手段,实现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和学生有主动性地“学”。

四、红专关系:数字思政建设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

思政课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凝聚更多的育人资源,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不意味着多元化的价值导向。数字思政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其所具有的思政课的属性要坚守住,就必须把握好数字思政建设中的红专关系。这里的“红”指的是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数字思政建设的导向性。这里的“专”指的是数字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即:充足的专业水准才能够为思政课赋能增效,否则将适得其反。“大思政课”的数字化转换要秉持政治导向原则,将主流意识形态合适地渗透进数字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评价与反思等阶段中,通过技术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运用技术屏蔽错误思潮和低俗信息对课堂的干扰,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价值观念。

(作者:余滔,系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湖南省中国革命根据地研究基地研究员)

关闭窗口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    版权所有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