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部纵览 | 专业介绍 | 教学工作 | 党团建设 | 学生管理 | 校园文化 
 
文法系
当前位置: 首页>>导航1>>首页>>校园新闻>>正文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文化
——南湖文法学子2020暑期返乡实践记
2020-08-20 15:47 付珂 武盈 

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与发展家乡的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716-25日,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 不忘归心,筑梦红色返家乡实践团队分别赴长沙宁乡、湘潭石鼓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访家乡红色足迹,探家乡非遗文化。

探家乡红色基地

初心团队前往宁乡市流沙河镇罘罳峰,该地是毛泽东青年游学路线经过地。在上山调研的过程中,山路较陡,且天气十分炎热,在队员们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行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初心团队成员回想当时毛泽东游学是如何的坚定。大概是因为热爱的原因。他爱知识,求取知识的路即使是要上蜀道,他也会毫不畏惧。成员们感悟到先辈对于学习的坚定和对于知识的渴望,队员吴依瑶在路上感慨道:到现在去感受那条路线我都觉得很辛苦,更不用说在当时这条路线条件的艰苦,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革命先辈们不畏艰苦,吃苦耐劳的精神。

(图为初心团队探寻毛泽东青年游学路线)


访家乡红色足迹

初心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再现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先辈们在朴素的生活中为人民做着有意义的事。队长莫芳梅在参观的时候说道:刘少奇虽身居高位,却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通过对故居的参观学习,初心团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事迹,对红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队员们肃然起敬:我们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了解革命先辈们的生平事迹,在这过程中学习到了先辈们历经磨难,初衷不改的精神。初心团队用纸笔撰写,用镜头记录,通过与文化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与红色文化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团队的两名代表参加了志愿者服务,通过引导游客,维持纪念馆秩序等活动,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图为队员吴依瑶、刘鑫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弘家乡红色精神

接着初心团队来到宁乡杓子冲何叔衡故居。在这里,成员们看到一个具有浓郁宁乡西部特色的普通农舍院落,大门上方悬挂着胡耀邦题写的何叔衡同志故居匾额。作为清代的一个建筑,何叔衡故居更具历史感。在何叔衡的故居里,每间房内只有几把旧椅,或一张旧桌,遗物不算多,但透过这些斑驳残旧的遗物,感觉何叔衡先辈向我们慢慢走近。队员吴依瑶表示:“‘叔翁办事,可当大局是毛泽东同志对何叔衡同志为人做事最真实的评价。先辈们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事迹让初心团队对于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生于和平年代,要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勇于接过革命先辈的火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体悟到了先辈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更是激励了队员们要尽己所能地传承红色文化和发扬红色精神,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新四有青年。通过实践的方式,脚踏实地,深入调研,并将其通过当代大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弘扬传统文化,让红色基因在传承者身上焕发光彩,让红色基因影响更多的中国新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何叔衡故居阅读祖训家规)


传家乡非遗文化

石鼓迹队前往湘潭县石鼓镇探寻文化秘密。从木偶戏传承人左克和先生家到安乐村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再到歇马村唢呐传承人易礼强老师家,从欣赏手指间的艺术到感受油纸伞间的文化底蕴再到聆听唢呐中的音色韵味。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仿佛像画卷一样铺开在成员眼前,成员们从木偶戏曲中,从油纸伞面中,从唢呐音色里,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底蕴与先辈们传承地智慧与热爱。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石鼓迹队通过对文化传承人进行专访,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历史渊源和其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队长赵蕾蕾在听完之后感慨道:虽然没能亲眼目睹木偶戏班的真貌,但亲身感受到老艺术家的唱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这一小段的演唱让我们震撼不已!”

(石鼓"记组与左克和(左二)先生合影)

本次暑期三下乡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共组织了12支返乡实践队伍,实践内容主要涵盖了红色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助力疫情防控。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效果。(通讯员/付珂 武盈 编辑/欧阳群力 主审/付亚子)

 

关闭窗口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法系    版权所有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